新高考改革对于语文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高要求,将大语文再次推入中心位置。“大语文”大在范围广、任务重;在线教育+大语文将是重点方向。新高考改革+国学热,语文重回重要位置。新改革下的语文已经有以下明显变化:
1、不再区分文理科——数学题型将更加具备普适性,难度降低。
2、英语高考改为一年两次——取较高一次分数,学生英语成绩区分度降低。
3、语文提高到150分,阅读理解、写作的广度难度增加,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提升——对于长期养成型的语文科目,考生必须开始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。
另一方面,国学回归,传统文化的市场教育相对成熟。家长对孩子语文素养的价值有更充分的认知,对孩子文化视野和人文修养有更高要求。
两大关键前提外,消费升级,人均可支配增长,这些因素共同决定“大语文”的春风已经一夜到来。
相比于语文学科对字词句知识点和阅读写作能力的考察,大语文的外延更广,融合了中外文学史,国学、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,融入了自然地理、科学技术等跨学科领域,侧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。
而大语文的培训市场除了提供中高考应试导向的阅读写作辅导,也提供文化知识、文学素养、人文能力提升类课程。
在品类上,除语文课程外,还包含了儿童绘本、童话书、中文分级阅读、书法、作文、阅读思维养成等多个品类。
语文培训无非补差或培优,应试或素养。
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应试目的仍占据较大比重,阅读写作等基础能力的培训将是重点。尤其在三四线城市以及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等一些高考大省,高考大纲指挥棒下的针对性培训仍是重点。
但相对于语文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,其需求则侧重文化视野、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提升。语文学科属性决定了语文没有所谓“终极”的概念。即使语文作文满分,也并不代表语文学到了顶点。
在大语文的范畴内,语文的可拓展性强,外延广,产品可以做的非常丰富。
因此,未来的大语文培训可衍生出演讲、口才、写作、绘本、科普、国学、文化游学等一系列产品,基于用户的需求,打造全语文产品线。
新高考是大语文热的国内的导火线。
而在国外,学习中文、汉字,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已经为形成市场氛围。语文不能仅仅是围绕着课本,这是一个涵盖了许多知识的学科。语文老师能够触类旁通、知识迁移,借此给学生们梳理语文的脉络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。
大语文跳出了课本的束缚,更加注重跟真实的社会、实际生活现实的结合。
很多的孩子在真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事情比较少,如果语文老师可以把生活当中的情景融入到和孩子们的互动当中去,把语文内化成生活的一部分,也能够启发孩子们的思考。
大语文涵盖了国学、阅读、写作、口才、书法等内容对于各学科并没有清晰的界限,构建了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态链。
很多孩子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会把语文拆分开来提高,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大语文的理念的。语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、不是割裂的,大语文希望孩子们看见一个字、一句话就能联想到其背后的故事。
在升学的时候,研究一下幼升小、小升初的题目,你就会发现,“大语文”类近年来的比重越来越高。比如,幼升小几乎每校必考的看图说话,考察的就是表达能力、想象能力,为入学后的作文打基础;
而听故事/看书回答问题这类考的就是阅读理解力;跟着老师念儿歌,考的是记忆力和语感;另外,考察孩子对节日习俗、古诗的认知也越来越常见,这些都是大语文中的传统文化部分,这部分内容的比重也越来越高;
还有很多学校会采用师生问答形式,看上去是在了解家庭情况、孩子日常生活,但也考察了孩子的语句组织能力、思路是否清晰。
而向来走奥数路线的小升初,对语文综合知识的考察力度也明显提升,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和表达能力进入考察。如果孩子只背熟小学五年课内教的故事和传统文化常识,是远远不够的。
语文表面上是语言,实质上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认知,其难度在于答案的不确定,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多元的社会,对于开放性、主观性问题的考察要求也越来越高,因此无论环境怎样改变,未来语文的分量都不可能减弱。
但到了中学再去培养大语文素养已经晚了,这种素养是要从孩子抓起的。
大语文很重要,难点则在于“综合素养”,不管是阅读理解、写作题,还是诗词储备量、对传统文化的认知,考察的都是孩子的综合素养,也是在今后的升学考试中拉开差距的关键。叶圣陶先生说过:“教是为了不需要教”。在教育改革新时期,无论家长还是孩子,如果不抓住“大语文”所带来的机遇,一定会在未来被时代所淘汰。